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:英國倫敦(二) 大英博物館

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:
英國倫敦(二) 大英博物館

相較於法國、西班牙與義大利,倫敦景點的門票實在是有夠貴...但大英博物館倒是免費開放。做為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(成立於1753年),加上日不落國曾經的輝煌,大英博物館的藏品,無論在質或量上都是一流的,光導覽器提及的藏品就有兩百多件。特別是中東與埃及的東西,有的根本是整批被帶回來...

值得注意的是,大英博物館平常開到下午五點半,但週五則開到晚上八點半。若想一次看個過癮,星期五去是最好的選擇了。還有一些特殊展覽,要另外付費。於是我們就在大英博物館整整逛了八小時...

大英博物館】(The British Museum)
【入場票價】
免費入場。導覽7鎊。
【開放時間】
10:00-17:30;每週五10:00-20:30。
1/1、12/24-26休息。
【公共交通】
地鐵Tottenham Court Road Station站(Central line, Northern line)
地鐵Holborn Station站(Piccadilly line)
【官方網站】

首先來到亞述區。亞述(Assyria)是興起於兩河流域的古老帝國,以崇尚武勇著稱,首都為尼尼微(Nineveh,今伊拉克摩蘇爾)。西元前1000年開始,亞述不斷地向外征戰,擊敗週遭的各個勢力,直到亞述巴尼拔的統治時期(西元前669-627)達到巔峰,其統治橫跨西亞、地中海東岸與埃及。

這是亞述王宮前的人首牛身像,頗有雄壯威武的氣勢啊。眼尖的人可能已經發現,它居然有著五隻腳...此乃刻意為之,由於在某些角度看來,兩隻前腳基本重疊,這樣的五腳設計,保證人們無論從左方或右方觀看,都可以呈現出四隻腳。

辛那赫里布(統治時期西元前705-681),亞述人興建了壯觀的王宮,宮內浮雕長達三千公尺。十九世紀,伊拉克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,英國領事等人根據相關記載挖掘了尼尼微的亞述王宮,把浮雕拆了不少運回來...但大英博物館所收藏的這些,還只不過是零頭而已啊。


在亞述帝國,獵獅被認為是君王的運動,不僅彰顯了軍隊武勇,也代表君主有保護子民的責任。浮雕上的這些場景,是描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獵獅場景,真實程度應該頗高。只不過,哪來那麼多獅子可殺,是抓回來或養殖的嗎?僅管亞述人讚美武勇,但這對許多人而言,代表的卻是殺戮與殘暴,亞述兵鋒所指之處,城鎮被焚燒或破壞,居民被屠殺或奴役,所以尼尼微又被猶太人稱為「血腥獅穴」。



浮雕也描繪了攻城過程,細節栩栩如生,國王則在後方督戰,更有取勝後接受戰利品的畫面。但浮雕忽略的是,由於殺戮太過,加上壓榨過度以充軍需,亞述境內反抗之聲不斷,武力鎮壓有如家常便飯。鎮壓、屠殺、壓榨與反抗,一定程度上是種惡性循環啊... 直到軍隊終於無法及時鎮壓各地時,帝國版圖隨即四分五裂。西元前612年,首都尼尼微被米底人與巴比倫人攻陷,亞述帝國覆亡。

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聲稱,尼尼微是個四角形的城市,四邊總長480斯達地,約等於96公里。聖經也指出尼尼微是個極大的城,要三天才能走完。許多人當然不願相信這個數字,但後來考古學家發現,如果把尼尼微附近四大土丘遺跡看成是一個矩形,其週長正好差不多是96公里,大約有兩個台北市大。

古城原本有許多文物保留下來。然而,2014年6月,摩蘇爾被伊斯蘭國攻佔;2016年3月,伊拉克政府軍在美軍支援下反攻,2017年7月宣布收復。在這段期間,有九十萬人民逃離居地,舊城區有將近65%的建築物被摧毀,千年古城幾被破壞殆盡。

精緻的黃金馬車,屬於奧克瑟斯寶藏(Oxus Treasure),它出土於今天的塔吉克斯坦,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(公元前5-4世紀)的文物之一。模型戰車由小馬們拉著,上有兩個米底(Median)服飾的人像。

楔形文字是由蘇美人於西元前3200年左右所發明的,它廣泛流傳於中東地區直到西元一世紀,並被用於書寫約15種不同語言。在蘇美、亞述與巴比倫帝國那裡,文字主要是書寫在泥板上,這塊泥板不僅有文字,下方更描繪了一幅現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圖,呈現了古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。


造型很有趣的山羊像,它高約45公分,約於西元前2600年製成,是從蘇美遺跡烏爾王陵當中所出土的文物。頭部和四肢的材料是黃金,腹部則為銀製,羊角和羊毛則是用貝殼和琉璃來代表。雄山羊站在生命之樹上,象徵了農作物的順利生長,也可以說是對豐年的一種祈求。

可看東西實在太多,到館內的咖啡店休息一下,吃點東西。至於味道嘛...我只能說,在英國要不踩雷的首要點餐原則,就是跟著關鍵字「巧克力」走,不知道點什麼的話,點巧克力就絕對沒錯了。

拉美西斯二世(Ramesses II,約西元前1303年到1213)的半身像,原本是全身,其他部份還在埃及的底比斯...這麼說來,當初是腰斬運回來的嗎?

埃及王權始於西元前3100年左右,那時尼羅河谷(又稱Upper Egpyt)與尼羅河三角洲(又稱Lower Egypt)初次歸於一人治下,法老的責任便是要平衡與保護這兩地,確保太陽每日升起而尼羅河每年氾濫,使得土地肥沃且作物茂盛。埃及法老的塑像,彰顯了神聖的地位與權力,所以外觀多半經過修飾與調整,讓法老看起來更像是個神。

拉美西斯二世在位六十多年,率軍遠征直到敘利亞,後來與西臺帝國締和,那是埃及新王國時期最強盛的年代。但或許也就因為擴張過度,他身故之後,埃及的國力就開始走下坡了。據說摩西開紅海,率領希伯來人出埃及時,在位的法老就是拉美西斯二世(所以他體驗到了十災),電影《出埃及記:天地王者》就採用了這個設定。

其木乃伊被發現於1881年,1974年發黴了,埃及政府於是將他送到法國修復,並特別頒發一本護照,職業欄上寫「國王(已歿)」,而且法國也用元首待遇隆重接待他...

阿蒙霍特普三世(西元前1391-1353或前1388-1351)塑像,原本也是全身,這裡擺放的只有頭部和一支手臂...是斬頭斷臂運來的嗎?在這位法老治下,埃及於藝術成就上達到了高峰,或許跟他建造了大量了自己的塑像有關吧。


埃及的墓穴之中,往往繪有墓主(夫婦)與豐富食物的場景。桌上一片一片的是麵包,旁邊似乎還有肉、蔬菜、水果與葡萄酒等,代表墓主將把這些食物獻給陰間神明。所以對陰間神明來說,這是一種菜單的概念... ?



羅塞塔石碑可說是鎮館之寶了,儘管對我而言,這只是塊有著密麻文字的石碑,絲毫看不出任何門道... 它製成於西元前196年,寫著法老托勒密五世(Ptolemy V)的一份詔書,1799年時,石碑被某位法軍上尉在羅塞塔這一港口城市所發現,後來輾轉落入英國手中。由於此碑用聖書體(獻給神明用)、世俗體(平民日常用)與希臘文(希臘血統的統治者用)寫著完全相同的內容,在相互對照下,學者終於得以破譯古埃及的文字,這是埃及考古的飛躍式進展。(圖片取自官網)


此壁畫來自於底比斯中階官員Nebamun的墓裡,是少數有描繪臉部正面角度的壁畫之一。他生活於西元前1350年左右。這些描繪宴會的壁畫佈滿了一整面牆,用以祈求Nebamun死後還能跟家人朋友聚在一起,這在那時的葬制裡是一種流行。

其中,結婚的女性和丈夫坐在一起,她們有化妝,身著長袍、佩戴珠寶並使用香水,單身女性則全部坐在一起聊天。相較之下,女性僕人則穿得非常少。埃及女性僅管也會被要求要結婚和生兒育女,但她們有選擇對象與離婚的權利,也可以工作與擁有財產。

壁畫人物頭上小丘狀的髮飾其實還有另一功能,它是由香料和蜜蠟融合而成的體香膏,置於頭頂隨著體溫慢慢融化,就能達到身體香氛和護膚防曬的效果。埃及人對於防曬油膏非常重視,甚至是勞工階層都會使用的生活必需品。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期間,還曾經因為官員扣押作為薪水的按摩油引發過罷工事件。


死者之書,簡單講就是前往陰間的破關攻略...主要寫著協助死者不受妖魔危害的咒語,以及死者面對神明審判時的應有回答。這是底比斯高階文官Ani(西元前1275年左右)的死者之書,描繪了前往陰間的詳細過程。(圖片取自官網)

死者之書並沒有固定格式,且涉及了個人生平,所以每本內容都不盡相同。在古埃及人的觀念裡,陽世與陰間之間並非截然不可互通,死者可以化身鳥類飛到家裡,而生者則會把信件放在墓中。


考古學家曾在尼羅河畔的神廟發現30萬個以上的貓木乃伊,製作貓木乃伊主要有兩種目的,一是宗教祭祀,二是把寵物帶到來世,其流行時期約在西元前600到250年。由於販賣貓木乃伊有利可圖,有些人認為它只不過是裹上布的石頭,如此可節省大量成本。但經過現代科技掃描檢查,這尊木乃伊裡真的有貓。當然,更有可能的情況是,貴族有錢用真貓木乃伊祭祀,而平民只能負擔假貓木乃伊。

埃及人非常喜歡貓,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到訪埃及後,曾有如此記載:誰家的貓死了,全家都會剃眉致哀;家裡發生火災甚至會放棄救火,全家人手牽手將房屋圍住避免貓咪進入火場,真不知道該說是人蠢還是貓蠢...這一情況,和埃及的宗教信仰有直接相關。牠除了是太陽神的神獸以外,也被視為月亮女神的化身,甚至具有跨越陽世陰間的能力。


博物館二樓的埃及展廳,擺放了大量的木乃伊,有尚未開啟的、有全裹或半裹屍布的,也有的是純粹乾屍。各個棺槨,風格也不盡相同,譬如此棺製成於羅馬帝國統治埃及的時期(西元前30年以後),那時埃及人開始在棺上畫肖像圖,而棺主顯然是一位年輕羅馬人,突顯了羅馬與埃及有相當的文化交流。事實上,著名的埃及豔后(克麗歐佩特拉七世,埃及王朝的末代女王)就有希臘血統,甚至不少王室成員只說希臘語。



阿茲特克的水晶頭骨,曾被認為是阿茲特克的聖物,如今卻被當成尋常物件而放在生與死展廳的通道旁邊。傳說神明賜給了瑪雅人十三個水晶頭骨,做為掌管世界各個部份的權力象徵,它們不僅能夠說話唱歌,還儲存了各種神秘知識。在瑪雅神話的2012末日預言中,倘若能夠蒐集到這些水晶頭骨,就能夠避免即將來臨的世界末日。

但在2008年時,最新技術掃描的結果,發現它的眼眶和牙齒附近,居然有著現代旋轉輪的打磨痕跡!這就代表,它並非出於古代祭司的雕刻,而是個現代人仿製的文物啊...還好及早看了出來,才沒拿錯東西去避免世界末日,否則人類大概已經滅亡了。


此外,館內也蒐集了雅典帕特農神廟的許多雕像...帕特農神廟始建於西元前490-488年之間,供奉戰爭女神雅典娜,可說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終極代表。直到1806年,英國外交官在奧斯曼帝國的同意下,把雕像拆了下來移至英國...

導覽還不忘說,若不是英國妥當安置這些雕像,它們很可能會毀於日後的酸雨、空氣汙染與人為破壞,這無疑是在為當初的破壞行為尋求合理性。不知是否因為近年來希臘政府整修神廟,強烈要求歸還所有雕像,加上文化部長還跑來英國公開演講所致...取得文物並「妥當安置」的是非對錯,還可以往動手的古人身上推,至於現在是否歸還本國,就是大英博物館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問題了。


大英博物館的門口外有家coco,生意還不錯呢...
但價格實在讓人不敢恭維。

2018.3.9

留言

熱門文章